2能利息这个自带则戏规的L否颠覆游
今天加密货币圈子里最热闹的,莫过于Blur团队的双重惊喜了。他们不仅启动了第二季空投,还冷不丁地扔出了一个炸弹级产品——自带收益功能的Layer2网络Blast。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在这个熊市寒冬里,能躺着赚利息的L2确实是个诱人的提议。
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20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打小闹。我翻看了下历史数据,Arbitrum和Optimism的首轮融资加起来还不到Blast的三分之一。Paradigm和Standard Crypto这两家顶级风投的背书,加上来自MakerDAO和麻省理工等知名机构的团队成员支持,确实给了这个项目足够的底气。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L2赛道已经相当拥挤了。作为一个老韭菜,我见过太多融资金额惊人但最终黯然离场的项目。Blast能否杀出重围,关键还得看他们的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毕竟在这个圈子里,靠概念炒作的"空气项目"我们已经见得够多了。
通货膨胀时代的创新解法
"加密货币也存在通胀问题"——Blast的这个观点倒是让我眼前一亮。想想确实如此,大多数L2链上的资金就像是被锁在保险箱里的现金,不仅不会生息,反而会因为通胀不断贬值。这就好比你把钱存在一个不给利息的银行账户里。
Blast的解决方案很巧妙:让用户存入的资产自动生息。这种模式让我想起了传统金融中的货币基金,但不同的是它完全建立在区块链上。不得不说,在熊市环境下,这种"保本保息"的策略确实很有吸引力。
收益从何而来?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收益来源是否可持续。Blast的做法是:将用户存入的ETH拿去Lido质押,稳定币则存入MakerDAO等协议。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些疑问。
比如他们推出的原生稳定币USDB,目前公开信息还很少。在Terra崩盘后,大家对算法稳定币都心有余悸。Blast能否避免重蹈覆辙?这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开发者生态建设
作为一个L2网络,光有用户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DApp生态。Blast在这方面的策略倒是很务实:强调EVM兼容性,让以太坊开发者能够无缝迁移。
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将50%的空投额度留给开发者的决定。这种做法在行业内并不多见,显示出团队真正重视生态建设。Gas费返还机制也很聪明,既减轻了用户负担,又给了开发者额外收入来源。
抢先体验的诱惑
现在的积分排行榜已经打得火热了,第一名4万多积分确实惊人。但我不得不提醒各位老铁:明年2月才能提款这一点需要注意。而且Lido目前的APR是3.7%,Blast给出的4%-5%收益率在主网上线后能否维持,还是个未知数。
Blast Points的设计很巧妙,它解决了"用户为什么不去直接质押"的核心问题。额外空投加成的诱惑,确实让人难以抗拒。不过投资这种事,还是得保持理性,别被FOMO情绪冲昏了头脑。
总的来说,Blast的创新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再好的概念也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作为投资者,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毕竟,这个行业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责任编辑:快报)
-
最近朋友圈里刷屏的加密行业新闻,总让人想起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场景。这不,Stripe刚宣布和Paradigm联手打造Tempo,Circle就迫不及待亮出Arc链的底牌。往前数数,Plasma和Stable这两家专为USDT服务的链也拿到了大笔融资,更别提Securitize、Ondo这些代币化玩家都在暗戳戳谋划自家的区块链。说实话,看着这些金融科技巨头突然集体变身"链改专家",我脑海里浮现的其... ...[详细]
-
上周我在Bankless播客里听到Vitalik Buterin那段长达两小时的深度访谈,说实话让我感触良多。这位28岁的天才少年,十年前坐在大学宿舍里编写以太坊白皮书时,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价值万亿的数字帝国。意料之外的革命记得2015年我第一次接触以太坊时,它还只是个"智能合约平台"的概念。谁能想到它会孵化出DeFi这样的金融革命?Vitalik自己也说:"这就像你种下一颗橡子,结... ...[详细]
-
Strategy vs BitMine:比特币与以太坊的巅峰对决
在这个疯狂的加密世界,Strategy和BitMine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对决戏码。说来有趣,这两家公司就像是华尔街版的"蝙蝠侠"和"小丑"——一个沉着冷静步步为营,一个狂放不羁野心勃勃。Strategy靠着迈克尔·塞勒的精明头脑,把比特币玩成了华尔街的新宠;BitMine则在汤姆·李的带领下,用惊人的速度囤积着以太坊。转型的王者:Strategy的金融炼金术还记得2010年代初期,Strategy... ...[详细]
-
上周数字资产市场普遍走低,但奇怪的是,我们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让人信服的理由。这让我想起最近和一些华尔街老友的对话——他们总说加密货币市场像个任性的孩子,喜怒无常却让人着迷。主流媒体的"加密盲区"作为从业多年的"加密老兵",我经常要应付财经媒体的采访请求。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区块链技术在过去七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们的问题却始终停留在几个"经典款"上:比特币涨跌、目标价格、"山寨币"行情... ...[详细]
-
最近在香港中环的咖啡厅里,金融精英们的谈话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往讨论的IPO和量化策略逐渐被一个新名词取代——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作为一名长期观察金融市场的从业者,我明显感受到这股热潮来得既突然又猛烈。中资机构的"政治任务"记得上个月参加一个行业酒会,遇到几位来自中资机构的老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抱怨现在几乎天天加班。"总部下了死命令,必须尽快搞懂RWA并拿出可行方案",一位在头部基金任... ...[详细]
-
最近的市场表现虽然平平无奇,但比特币依然稳如泰山地在11-12万美元区间震荡。说实话,看着它占据61.76%的市场份额,我一点都不意外。毕竟现在的情况是,机构大佬们都在闷声发大财——某神秘钱包两周就囤了500枚,上市公司ED昨天又增持88枚,H100也不甘示弱加了60枚。更夸张的是,连美国副总统万斯都公开喊话:"我可是持币者",这架势,比特币想跌都难。以太坊能否重现辉煌?现在3600-3700美元... ...[详细]
-
大家都在热议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新能源、房产这些热门领域确实吸引眼球。但你知道吗?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一个价值19万亿美元的超级市场正在等待被激活——这就是贸易金融。说实话,每当我看到外贸公司办公室里堆满的文件柜,就会想:在2024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忍受这种上个世纪的办公方式?数字化时代的"恐龙"说来讽刺,我们能用手机解决一切,但全球80%的跨境贸易还在用纸质文件流转。我接触过一家浙江的... ...[详细]
-
最近在亚洲商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企业家们都在悄悄把比特币纳入公司战略。这不,台湾的WiseLink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上市公司。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挺意外的,毕竟台湾企业在数字资产管理方面一直比较保守。玩转数字金融的新玩法WiseLink这次玩得挺大,通过三年期可转换债券领投了Top Win公司1000万美元的融资。有意思的是,这笔钱主要用来买比特币。记得去年在台北参加金融科技论坛时,就有... ...[详细]
-
这个周末的加密货币市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比特币刚冲上11.7万美元的历史新高,转眼就跌回11.2万美元附近徘徊。作为一个经历了多轮牛熊的老韭菜,我不得不说这次的行情特别有意思。市场上那些"聪明钱"似乎正在悄悄玩一场乾坤大挪移,从比特币撤退,转而杀入以太坊。说实话,现在比特币112,763美元的价位确实让人捏把汗,比周末的巅峰跌了将近2.4%。还记得周六凌晨那波疯涨吗?当时鲍威尔暗示9月可能降息... ...[详细]
-
以太坊冲破4200美元大关:加密市场的盛夏狂欢还能持续多久?
最近这段时间,加密市场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作为资深市场观察者,我必须说这波行情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以太坊,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短短两天内就突破了4000美元的心理关口,最高触及4200美元。这可是自2021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涨势,连我这个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韭菜也不禁有些激动。我仔细算了一下,从4月份1385美元的低点算起,ETH的涨幅已经超过300%。光是7月这一个月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