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化融科金技巨局争夺战白头为何纷纷入
说来有趣,加密货币世界最近上演了一出"人人都想当地主"的大戏。就在你以为Layer1战局已经尘埃落定时,一些意想不到的重量级选手突然杀入战场。上周金融科技巨头Stripe的Tempo区块链亮相,紧接着USDC发行方Circle也推出了Arc链,这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在加密世界,没人甘心只做个租客。 Stripe这次出手相当有意思。他们先是收购了Bridge和Privy两家公司,现在又推出Tempo链,这简直就是要把支付业务从头吃到尾啊。我研究过他们的规划文档,说白了就是要建一条完全为自己服务的区块链公路。同样精明的还有Circle,他们把USDC直接设成Arc链的"燃料",还贴心加了隐私功能和外汇引擎。这些设计背后都透露出一个信号:大公司们已经厌倦了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 记得Tether和Bitfinex早前就宣布了Plasma计划吗?这三家巨头的动作出奇地一致——与其在别人的规则下玩,不如自己制定规则。说实话,看着这些金融科技巨头争相进入区块链基建领域,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现代版的"圈地运动"。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Cosmos这个"预言家"。早在2017年,他们就预言企业会需要自己的专属区块链。现在看看币安链、dYdX这些成功案例,Cosmos的模块化设计理念确实超前。我认识的一位开发者曾开玩笑说:"Cosmos就像是区块链界的乐高,你想要什么功能都能拼出来。" 但现实往往比理论骨感。虽然定制化听起来很美,实际运营中要面临的挑战可不少。我曾参与过几个应用链项目,最大的感受就是:建链容易,养链难。生态培育、开发者吸引、用户增长,每一步都像在爬坡。 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玩家都在跟风。Coinbase就很清醒地选择了做以太坊的Layer2。他们Base链的负责人曾跟我聊过,说这个决定是经过无数次沙盘推演后做的。确实,放弃一些控制权换来成熟的生态,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Robinhood选择在Arbitrum上建链也是类似思路——与其从零开始,不如搭顺风车。 不过Coinbase的小算盘也打得很精。他们通过投资Aerodrome这样的DEX,在交易费、排序器费和DEX分成三个层面都能赚钱。这种"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策略,值得每个Web3创业者学习。 看着这些发展,我总忍不住想起Web2时代。亚马逊、苹果不也是通过垂直整合掌控了整个生态吗?现在的加密巨头们似乎在重复同样的剧本。但经验告诉我,网络效应是个顽固的东西。就像我常对创业者说的:你可以建最好的商场,但让顾客愿意来逛街才是真本事。 未来会怎样?我猜最终胜出的很可能是那些能在自主控制和生态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玩家。毕竟在这个行业,太封闭会成为孤岛,太开放又可能为他人做嫁衣。这场Layer1大战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Layer1争夺战白热化:金融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入局?
巨头们的区块链野心
Cosmos的先见之明
另类的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黄金市场观察:多头行情能否持续?资深交易员为您解析
- 加密货币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比特币ETF资金大逃亡背后暗藏玄机
- 数字货币晚间策略:回调即是买入良机?
- 在币圈摸爬滚打这些年,我见过的那些血泪教训
- Layer1争夺战白热化:金融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入局?
- 揭秘场外交易的江湖生存法则
- 加密世界的双面人生:孙宇晨的争议与成就
- 币市风云:8月7日BTC、ETH行情深度解读与实战策略
- 市场观察:当M顶遇上降息预期,我们该何去何从?
- 8月15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BTC与ETH合约交易全攻略
- 加密市场新常态:比特币稍息,山寨币迎来高光时刻
- 比特币牛市警报:大户悄悄撤退,散户还在往里冲?
- 狗狗币暗流涌动:350亿美元市值的梗币王者即将变盘?
- KYT系统为何沦为僵尸?金融圈最危险的合规陷阱
- 数字货币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大饼姨太双双回调,机会与风险并存
- 咖啡与代码:一个乌克兰移民如何用一杯浓缩咖啡的时间颠覆区块链世界
- 市场风云变幻:10月28日比特币以太坊实战策略全解析
- 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5.5张入场券引发的行业震动
- 咖啡与代码:一个乌克兰移民如何用一杯浓缩咖啡的时间颠覆区块链世界
- 香港稳定币市场真的要凉?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 搜索
-